一是工藝和裝備節能極致化,包括以先進和高效裝備替代落后或低效裝備,合理適度發展綠色化、智能化、高效化電爐短流程煉鋼,推廣燒結煙氣內循環、干式真空精煉等工藝技術改造,加快富氫碳循環高爐、氫基豎爐、氫基熔融還原煉鐵等低碳冶金革命性工藝研發等。
二是二次能源回收利用極致化,包括對鋼企余熱余能進行極致回收利用,小口徑無縫鋼管重點推動各類低溫煙氣、沖渣水和循環冷卻水等低品位余熱回收,大力推廣焦化上升管余熱回收、燒結低溫段余熱回收等先進技術,重點研發轉爐煤氣極限回收、冶金渣顯熱高效回收及綜合利用工藝技術、燒結礦和球團礦顯熱回收技術、鑄坯顯熱回收技術等。
三是能源轉換極致化,包括大力推廣燃氣—蒸汽聯合循環發電(CCPP)、亞臨界等高參數全燃煤氣發電、副產煤氣制甲醇和液化天然氣、液壓系統伺服控制節能、勢能回收等技術,重點研發更高參數發電機組小型化、副產煤氣資源化高附加值化等極致能源轉換技術。
四是設備節能極致化,包括開展量大面廣的用能設備改造提升,大力提高高效節能電機、空壓機、水泵、風機、變壓器、水輪機等高效節能產品使用比例,合理配置電機功率以實現系統節電,積極研發推動鋼企用電鍋爐、電窯爐、電加熱等技術。
五是新能源體系建立極致化,包括鼓勵鋼企提高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使用占比;鼓勵鋼企通過電力市場購買綠色電力,試點建設工業微電網,與能源企業合作開展“源網荷儲”一體化項目建設;推動儲能儲熱裝置與鋼企煤氣發電、余熱發電進行耦合,強化鋼企能源系統可調節能力;積極探索在可再生能源豐富的區域通過綠色電力制得氫氣和氧氣,并將其用于鋼企生產。
六是能源管理極致化,包括大力推動能源精細化管理,完善能源管理體系;完善能源管控中心功能,提高信息化管控水平;加強能源計量、統計等基礎能力建設;定期開展能源審計、能效診斷;以能效標桿值為引領,在鋼鐵行業營造對標達標環境。
|